一. 基本技術的比較
單片DLP投影機使用一個數字微鏡光學處理引擎(即DMD)成像,如圖一:由燈泡產生的白光經由透鏡聚焦后投射在色輪上,色輪的截面將白光分光為某一時段需要的顏色,也即意味著在同一時間只有紅、綠、藍單種顏色的光輸出(根據色輪的類型不同,也可以是同一時間有紅、綠、藍、白單種顏色輸出)。色輪基本上分為RGBW和RGBRGB兩種類型。
RGBW類型的色輪:在紅色、綠色和藍色之后增加了一道白色區域,以每秒120轉進行高速旋轉,如圖二:色輪的白色區域為輸出白色光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因為無需依靠RGB混色產生白光,有利提升了光的利用率,Barco ID-R600使用的即是RGBW色輪。
RGBRGB色輪:只有紅、綠、藍三種顏色區域,如圖三:全白光依靠RGB三基色混合組成,光的利用率比較低,主要應用在家庭影院的投影機范圍。
三片LCD 投影機使用獨立的R、G、B液晶板,如圖五:由燈泡產生的白光經由光路系統的分光、反射后產生了紅綠藍三道光束,分別穿透對應的液晶板,液晶板受電子電路的控制決定每一個像素的開關狀態,最后由混色矩陣系統、鏡頭輸出彩色圖像。由于白光在所有的時段都被分解成紅、綠、藍三種顏色,有效提升了光的利用率和彩色深度。
投影機內置的液晶板也有大小區分,常見的投影機液晶板多為0.5"、0.7"、1.0"、1.4"、1.65"、1.8"對角,液晶板的大小也基本上決定了投影機的大小:液晶板越小,投影機的光學系統就能做得越小,從而使投影機越小。液晶板越小,光穿透的能量越大,而要在很小的液晶板上做到高分辨率,并且保持高亮度和長壽命使用,其技術難度可想而知。目前,基于0.5"和0.7"液晶板技術的投影機在使用1000~1500小時之后老化現象已經比較明顯,普遍應用在一些超小型體積、低亮度、低分辨率(800×600以下)投影機;而基于1.0"液晶板技術的投影機在使用2000~3000小時之后老化現象已經比較明顯,普遍應用于一些中型體積、高亮度、高分辨率(1024×768以下)的商務投影機,基于1.4"、1.65"和1.8"的投影機在使用時間5000~12000小時之后,老化的現象并不會很明顯,所以普遍應用于多數大型體積、超高亮度、超高分辨率(1024×768以上)的專業工程投影機。
二. 圖像質量的比較
我們使用DLP投影機與LCD投影機進行了同等條件下的圖像質量對比,當應用在比較高的白色圖像顯示時(比如Excel數據或Word文字),DLP投影機揮了白色色輪的優點,有效率高達46%,RGB色輪的有效率高達54%,光利用率接近100%,畫面的亮度、穩定性、一致性都表現得很出色;而LCD投影機這時因為依靠RGB各占33%的比例混合成像,光利用率同樣接近100%,所以畫面亮度、一致性的表現也很好,但長時間運行的穩定性稍差。
當應用在比較豐富的彩色圖像顯示時(比如幻燈片、圖片、媒體播放器),LCD投影機投影機發揮了非常優秀的彩色深度,因為RGB三片液晶板這時被完全利用;而DLP投影機的白色色輪在這種圖像的顯示模式時大部分時間是沒有貢獻的,所以光的利用率比較低,甚至只能達到黑白模式顯示狀態時的40%(如圖七),而且顏色的深度稍差,但穩定性和一致性依然表現很出色。
對于視頻圖像,比如DVD、電視信號的應用對比,與顯示彩色圖像時的對比結果非常類似,但是當顯示黑背景圖像時,DLP投影機的均一性明顯優于LCD投影機,因為DLP投影機顯示黑電平的能力更高。另外,當顯示快速移動的圖像時,由于單片DLP產生的是連續而非同時到達的RGB基色,這種時間上的差異可能會產生在視覺上所謂的“彩虹效應”。
三、 質量比較的匯總
綜合上述的對比,我們可以得知,單片DLP投影機與三片LCD投影機在亮度、色彩、對比度、一致性、穩定性等各方面各自具備不同的優缺點,沒有哪種技術具備壓倒式的優勢,這些客觀的對比能夠使用戶明白應該根據實際應用的選擇符合工程需求的投影機類型。下表把上述的技術對比進行了匯總:
應用質量對比 白色圖像顯示 彩色圖像顯示 視頻圖像顯示 性價比 多屏應用的能力
單片DLP投影機 ++
(能夠顯示非常豐富的白色內容) 0
(白色色輪沒有貢獻) 0
(白色色輪沒有貢獻,色彩分離) ++
(非常好的性價比)* ++
(一致性和均勻度良好)
三片LCD投影機 +
(一致性次于單片DLP投影機) ++
(能夠顯示非常好的彩色深度)* ++
(彩色深度和一致性良好)* +
(與投影機亮度成正比) 0
(一致性和均勻度次于單片DLP投影機)
* 同樣適用于三片DLP投影機
光利用率對比 三片LCD投影機 單片DLP投影機:RGBW色輪 單片DLP投影機:RGBRGB色輪
白色圖像顯示 90% 100% 55%
彩色圖像顯示 90% 50% 55%